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月宵節(jié)是怎么“鬧”的?
”正月里來是新春,趕著豬羊出呀出了門……”
相信聽見這支歡樂的歌,會令朋友們沉溺在過年的喜慶日子里。
正月初一春節(jié)和十五元宵,都是中華傳統(tǒng)最重要的佳節(jié)。臘月三十除夕到翌日初一,乃老百姓闔家團圓的日子,歡歡喜喜在家過年。
而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即是元宵節(jié)(亦稱上元節(jié))。為了迎接新春第一個月圓之日,也預(yù)示著假日業(yè)已收官,大家又將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學(xué)習崗位。因此很重視元宵佳節(jié),群眾會表演各種充滿人間歡樂的傳統(tǒng)節(jié)目,突出一個”鬧”字!回想當年(主要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年元宵節(jié),許多難忘的精彩瞬間定格……
筆者五零后人,世居西南重慶,約三歲時由出身地江北區(qū)搬遷到南岸區(qū)黃桷埡街道(行政),在此居住已逾花甲。對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的元宵節(jié)印象頗深,那一個火熱、美?。?/p>
要說春節(jié)是聚,那元宵就是放。
大約晚餐(多半是吃湯圓)之后,元宵節(jié)演出隊及觀眾陸續(xù)到達節(jié)目表演地:消防隊壩子(約比藍球場大)。
一般首先出場的是”打蓮湘”、“車幺妹”還有“劃旱船”表演:
大爺大媽們打著夸張的胭脂紅臉,手持彩棍或橈片(船槳),在領(lǐng)隊賀婆婆和毛大伯(倆位長期為民俗群演的舵把子、積極分子)的指揮下,圍著壩子婆娑起舞,哼唱類似四川山歌的小調(diào)。不時還冒出幾個踩高蹺的角色,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接著在一片緊密鑼鼓聲中,舞獅隊雄壯登場。這可是我們這些小頑主很欣賞的東東喲!只見頭戴大頭笑羅漢帽的朱師付(其精諳武術(shù),筋頭翻得麻利,以烤餅營生),手拿蒲扇,不停地變換身姿逗引圓瞪二瞳,大張其口的舞獅,隨著起伏、激烈的鑼鼓聲,彼此翻騰跳躍,煞是奪人眼球。
不知什么時候,人們忽然喧嚷開來,并紛紛讓出一道:哦!原來是舞龍(也稱玩龍燈)大戲從街上隆重入場表演了!紅色的紙龍,扎得惟妙惟肖,一精壯者手持棍上繡球舞動,吸引龍頭,其意欲奪龍嘴寶珠。一干小伙子赤膊上陣,撐起龍身,上下左太起伏搖動;扛龍頭自然是好把式,而據(jù)說關(guān)鍵在于擺龍尾的才是老大:他指揮著龍身的騰挪、位置變動,與龍頭渾然一體,銜接成完美而靈動的活龍。
此時不斷地聽到鞭炮爆炸和“沖天炮”的尖利呼嘯聲,亦當是孩子們的表示興奮的喝彩慶祝吧。
然而真正的壓軸戲在后頭呢!
只見廣場外上空騰起炫目的火花,帶著溫度火花。人們紛紛向后退幾步,只見幾位大漢抬著熊熊燃燒的大火爐,是用風箱加力的焦炭爐,當中有坩堝一口,里面有沸騰的鐵水。兩位魁梧漢子,一人手握一大木板子,另一位即用大火鉗夾起坩堝,順勢傾倒在木板上,在那電光石火間,木板向上方大力揮動,只聽見呯的一響,蒼空濺射出萬千璀璨的火花,對,鐵水火花!人們驚?贊嘆且自然避讓,惟恐鐵花(從上空墜下,實已變暗退溫)落在衣服上或脖領(lǐng)中。但雄壯的東方之龍卻不但不退讓,反而迎著閃爍的鐵花迅猛舞動,使其沒機會光顧龍軀和熱吻光著上身的青年。
每當師付木板一揚之際,廣場里鑼鼓齊鳴,一片歡呼聲。由于揮板打出鐵水花手法略有變化,致每次景像不一。只聽見每次喝彩聲中還夾有內(nèi)行的文雅評論:”?。√炫⒒ā?,“好像孔雀開屏”;“真是群星燦爛呀”!
雖說是春寒料峭之時,卻如身臨火熱之地!看啊:在高溫火爐與滾燙鐵水的威力下,舀鐵水和打鐵花的師付已揮汗如雨,其間須得喘口氣,立馬換上新的一對搭檔繼續(xù)表演。而舞龍的壯士們,抹了青油的胳膊和脊背,在燈光照耀下,與滾下的汗珠,格外閃亮。此間,呈“火樹銀花”,佳節(jié)氛圍已達高潮。
不知何時,當鐵火花迸開之后,東邊(當?shù)胤Q涼風埡)忽現(xiàn)皎潔的月亮,今天,她是格外的圓,正幽幽地,多情地凝視凡間這
一年一度的紅火熱鬧與歡樂一一元宵節(jié)!
謝謝悟空邀題。雖為拙答,卻系真情,懇望眾友賞光雅正。
(己亥年臘月十三匆成.圖片鳴謝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