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介紹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tǒng)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xiàn)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F(xiàn)在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于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jié)剪鬼神之形貼于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F(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yè)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制作者,稱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xù)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1。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