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風俗習慣
走人戶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jié)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 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 款待。 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jié)前后。舊時的春倌頭 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zhí)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 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xiāng)串 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制 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后,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诠餐娴膫€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 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送節(jié)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jié)、端午、中秋等重大節(jié)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jié)日期間互相拜節(jié)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fā)展已有變化。
學三年跟三年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 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后,許多徒弟還要跟三年才能獨立謀生。這三年里,徒弟相當于半個工人,有一定收入。
辦出師酒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師學藝滿三年后,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征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 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yè)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 祝愿的話。按規(guī)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隔代同姓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犍為縣羅城、定文、壽保等鄉(xiāng)鎮(zhèn)。這一帶張 姓和吳姓中,保留著隔代同姓的習俗。為了使香火不斷,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辦法。
牽牲見客
彝族交際習俗,流傳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帶。彝族待客,根據客人在社會上的地們而分別宰殺不同的牲口:貴客殺牛,次者殺豬羊,一般客人殺雞。不管宰殺什么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進門后,將牲口牽致電客人面前讓客人看過然后才宰殺, 以表明牲口絕非死物或偷來的。
鉆牛皮
彝族社會習俗,流傳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帶。舊時在冤家械斗后和解、兩支以上家支聯合對敵、 訂立彝漢互保條約等場合舉行的一種盟誓儀式。該儀式十分隆重重,常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 飲雞血酒 彝族交際習俗。把酒倒進碗里,將一只大公雞當場殺死,將血滴入碗中,雙方或多方一齊舉碗發(fā)誓,一飲而盡。據說,飲了此酒,便必須 信守誓言,否則將受到神靈的懲罰。
缺日
藏族社會習俗,流傳于川藏交界處。又稱兇日。藏族人習慣以日分吉兇,每月一、三、十五等日為不祥之日,在歷書中將其列為兇日削去不列,故稱。每逢缺日, 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許多事情都不能做。 相見先問姓 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guī)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末修眉才可用 言語歌聲探情示愛。
打轉
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親友要準備 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鹽源縣瀘灑湖畔。家庭以女性為中心組成,包 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們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 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長由年長或能干的婦女擔任,婦女在生產、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