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佛塔的類型和演變
王曉帆
南傳(一稱南方)上座部,是指盛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我國云南省部分邊境地區(qū)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教結(jié)集之后派出使團弘法,其中一個將佛教傳播到了斯里蘭卡,經(jīng)過大寺派的整理,后傳入東南亞各地。由于是從印度的南方傳播。故稱南傳佛教。而大寺派是出于上座部(Theravda)分別說系的銅碟部,故南傳佛教一般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又因為經(jīng)文一直采用巴利語,又稱巴利語佛教。
與北傳佛教不同的是,南傳佛教流布的地區(qū),在接受佛教的同時甚至更早就已經(jīng)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了,印度文化在這里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同時,上座部一直強調(diào)自己的正統(tǒng),直接追述于佛陀和佛陀聲聞弟子的教導(dǎo),在傳播過程中較為保守,被認為最接近原始佛教。由于這兩個原因,東南亞的佛塔也就不像受中國文化影向的北傳佛教變化那么大。近代佛學(xué)者將佛教按照語文分為三大系,即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相應(yīng)地,佛塔也可以分為:漢式佛塔、藏式佛塔和印式佛塔三個大圈。東南亞諸國屬巴利語系佛教系統(tǒng),在與藏塔和漢塔的比較中,其屬印度佛教藝術(shù)圈的特征尤為明顯。
早期的南傳佛教地區(qū),小乘和大乘彼此興廢交替不定,并不純粹流行上座部佛教,包括不同的小乘佛教部派、大乘佛教、密宗等,甚至婆羅門教、土著宗教等都存在過。同時,各地區(qū)之間互相往來,一直保持著密切文化聯(lián)系。佛塔的建造互相借鑒,呈現(xiàn)出豐富的形態(tài)。然而,觀其變,溯其源,大致有三種類型:1. 窣堵波型的佛塔;2. 悉卡羅型佛塔;3. 群塔型佛塔。
老撾佛教的特點和性質(zhì)
2021年12月02日 19:19:1680
-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