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民族文化圈大體上分為三個分支,印尼,馬來,菲律賓,泰國,越南文化圈是南島語系包括印度尼西亞語族、波利尼西亞語族、美拉尼西亞語族、密克羅尼西亞語族4大語族。已知包括1200多種語言,使用人口超過了2.5億。其中,印度尼西亞語族有高山族語言、他加祿語、比薩楊語等、馬來語等、爪哇語、馬達(dá)加斯加語等;波利尼西亞語族的代表語言有毛利語、湯加語、薩摩亞語、紐埃語、馬克薩斯語、夏威夷語等;美拉尼西亞語族的代表語言有斐濟語、利富語、莫圖語、安布里姆語等;密克羅尼西亞語族的主要語言有馬紹爾語、塞班語、瑙魯語、查莫羅語等?!澳蠉u語族”地理范疇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個島國,包括1000至1200多種語言,其分布地區(qū)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fù)活節(jié)島,西跨印度洋的馬達(dá)加斯加,北到臺灣島,南到新西蘭,主要居住地區(qū)包括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利尼西亞等地。屬于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約有2.7億人。柬埔寨的文化圈是孟-高棉語族是南亞語系4個語族中包括語言最多(約100種)、使用人數(shù)最多(約3500萬)、地理分布最廣的語族,分布于從印度東北部到柬埔寨和越南等東南亞許多地區(qū)。主要語言有越南語、高棉語、孟語、巴拿語、帕科語、克木語、佤語、德昂語(原稱崩龍)、塞當(dāng)語、奇勞語、比爾語、布朗語等。緬甸的文化圈是緬族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qū)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zhàn)國前后南下的牦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nèi)屬,且曾獨立立國。越南的文化圈是古代越南北部屬于百越中的雒越之地(又作駱越,是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祖先)。根據(jù)越南的神話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xù),是神農(nóng)氏的后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越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歷18代,共2000多年。因此越南人自稱是“雄王子孫”或“仙龍后代”。泰族是發(fā)源于中國的南部,而于公元第十一、十二世紀(jì)才移居到泰國。泰人是迫于某些壓力而大規(guī)模地從中國遷徙到現(xiàn)今的泰國國土上安家立業(yè),并建立了泰王國的.持此說者勢必要解釋如何南遷的問題.這里也有兩種看法.一是陸地說,認(rèn)為是在公元前3世紀(jì)時,從我國中部湖南、云南而入居泰國境內(nèi).一是海路說,認(rèn)為楚滅越、秦始皇滅楚與開發(fā)嶺南,與漢武帝滅南越和東越,南方百越民族遂撤離大陸上的歷史舞臺,漂流到東南亞和南洋群島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