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jié)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節(jié)在古代又稱元夕、上元節(jié),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關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詞作《生查子·元夕》的時間、場景設定就在元宵之夜。詞中用今夕對比的方式,來展現(xiàn)物是人非的傷感之情,“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相愛的人趁著月上柳梢,暗暗約定好在黃昏之后想會,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與燈還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節(jié)日里,歡笑是別人的,詞人只剩傷感。
2.花朝節(jié)
蔡云《詠花朝》
花朝節(jié),紀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之一,在東北、華東、華北、中南等地較為流行,一般在農歷二月份舉行。清代詩人蔡云的《詠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拜。
3.春節(jié)
王安石《元日》 元日,即農歷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春節(jié),這個節(jié)日意味著辭舊迎新,自古以來都是最盛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王安石這首《元日》可以說是描寫春節(jié)最經典的一首古詩詞?!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說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獸,每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會到人類聚集地騷擾人類,之后人們就把間隔的這段時間稱為“一年”。因為怪獸年害怕紅色和響聲,人們就用爆竹、春聯(lián)等來驅魔辟邪,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習俗。王安石這首詩中的爆竹聲聲、歡飲屠蘇酒、更換桃符,都是春節(jié)的代表習俗。
4.七夕節(jié)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傳說中,牛郎織女在這一天越過銀河,于鵲橋相會。由此可見,七夕佳節(jié)被寄予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七夕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傳統(tǒng)情人節(jié)?!短鎏鰻颗P恰肥且皇诐h代的文人五言詩,詩中借助牛郎織女的故事,抒發(fā)離人相思難聚之情?!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讀過詩作之后,這樣深情動人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5.端午節(jié)
張耒《和端午》端午節(jié)是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最初人們會在這一天以龍舟競渡的形式來祭祀龍祖,后來因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著名政治家、詩人屈原,在這一天跳入汨羅江自盡身亡,以死明志,人們就將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案偠缮畋лd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北宋詩人張耒這首《和端午》,即是在端午節(jié)表達對屈原的哀悼。
6.清明節(jié)
杜牧《清明》清明節(jié)名字來源于節(jié)氣,在春分后第15日,一般是公歷4月5號前后。在古代清明節(jié)是重大的春祭節(jié)日,人們在這一天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弘揚。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詩叫《清明》,寫清明雨中所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其實,有一種說法,舊俗中寒食節(jié)禁火,如果在清明當天下雨,就叫“潑火雨”,杜牧詩中描寫的正是這樣的場景。
關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古詩?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古詩有以下:
元宵節(jié)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節(jié)在古代又稱元夕、上元節(jié),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關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詞作《生查子·元夕》的時間、場景設定就在元宵之夜。詞中用今夕對比的方式,來展現(xiàn)物是人非的傷感之情,“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相愛的人趁著月上柳梢,暗暗約定好在黃昏之后想會,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與燈還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節(jié)日里,歡笑是別人的,詞人只剩傷感。
古風插畫花朝節(jié)
蔡云《詠花朝》
花朝節(jié),紀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之一,在東北、華東、華北、中南等地較為流行,一般在農歷二月份舉行。清代詩人蔡云的《詠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拜。
古風插畫清明節(jié)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在古代,寒食節(jié)之后兩日便是清明節(jié),而寒食節(jié)又稱為禁煙節(jié)、冷節(jié),因為在寒食期間要禁煙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寒食之后的清明節(jié)便可以重燃“新火”,這一習俗在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就有提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清明掃墓祭祖之時,蘇軾被困居異鄉(xiāng),這是自我寬慰之語,徒勞思鄉(xiāng),不如燃新火、品新茶,好詩好酒不應辜負這大好年華。
古風插畫端午節(jié)
蘇軾《浣溪沙·端午》
端午節(jié)是在農歷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主要紀念戰(zhàn)國政治家、文人屈原。蘇軾的詞作《浣溪沙·端午》中有寫到端午節(jié)的一些節(jié)日習俗,據(jù)說,這首詞是蘇軾被貶惠州的第二年端午,思念侍妾朝云所作。“明朝端午浴芳蘭”,“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這幾句始終涉及的蓄蘭沐浴、手臂上纏五彩絲線、發(fā)髻上掛驅邪保平安的符錄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古風插畫七夕
楊璞《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等,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本土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在神話故事中,牛郎與織女被銀河隔開,只能在七夕這天渡河相會,是一段凄美的愛情傳說。“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鎖。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宋代文人楊璞的《七夕》一詩將七夕佳節(jié)的傳說寫得趣味十足。
古風插畫中秋節(jié)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秋節(jié),又名月夕,追月節(jié)等,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親人團聚,飲桂花酒,共賞明月。而文人們則喜歡借月圓之兆,寄托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其中最經典的就要屬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了,但愿世間的人都可以平安健康,長長久久,及時與親人相隔萬里,也可以共賞這美好月光,寄托了千古以來的美好祝愿。
古風插畫除夕
高適《除夜作》
除夕,原意是“歲除”,取“除舊布新”之意,每年農歷的最后一天,家人歡聚,共迎新年。唐代詩人高適的《除夜作》,寫除夕之夜,游子與家人的兩地之思?!肮枢l(xiāng)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有一年”,詩人既悲嘆除夕夜與故鄉(xiāng)遠隔千里,可思可想不可見,又有感于新年將至,年華易逝,也從另一方面襯托出了“年味”。
唐代詩人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二月份的江南花開滿枝,流寓他鄉(xiāng)的寒食節(jié)甚是悲催。貧窮人家常常斷炊,不僅僅是因為明日要紀念介子推。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為他鄉(xiāng)的客人獨自身在他鄉(xiāng),每每逢年過節(jié)都十分地思念親人。兄弟在重陽佳節(jié)登高,人人插戴茱萸,惟獨少了一人。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鞭炮聲中一年已盡,春風傳送溫暖,人們共飲屠蘇酒歡慶新年。千家萬戶在新年的第一天,總是把舊桃符換為新桃符。
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jié),我暢飲通宵到天亮,酩酊大醉中作此篇詞文,兼具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何時出現(xiàn)?我舉起酒杯質問蒼天。不知道月中的宮殿,今晚是哪年哪月哪日?我想乘風飛到天上,又擔心高處的仙宮寒冷至極。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身影隨著舞姿晃動,仙宮哪里比得上人間?
明月移動,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懸掛在雕花的門窗上,照著毫無睡意的人。明月不該對世人有偏見,為什么單單在人們分離時變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只希望兩兄弟年年平安,即使相距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明亮的圓月。